糖尿病会遗传吗?到目前为止,糖尿病仍然被医学界定义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,其发病率近三十年来呈爆炸式增长,据2013年发表于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上的《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》调查研究显示,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.6%,而在1979年,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仅为0.67%,三十年的时间,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了17倍。 为什么短短三十年间,糖尿病就在中国如此大规模地流行起来?很多人听说糖尿病会遗传,都非常担忧,一些年轻糖友因自己患有糖尿病,而对结婚生子心存顾虑,担心会将这种痛苦的疾病遗传给下一代。那么这种担忧是否有必要呢? 对于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,准确地告诉大家:糖尿病是一种会遗传的疾病。当然,这并不代表糖尿病人的子女就一定会得糖尿病。后天环境因素对于糖尿病的发生占据更为关键的作用,无论有无遗传史,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,糖尿病与遗传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。 第一、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,基因学的发展研究显示,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,包括胰岛素基因突变、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、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等。 1型糖尿病很大一部分属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,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,有一定的遗传基因参与,但遗传性较弱;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1型更为显著,在临床上的遗传表现为:肥胖易感基因,亚临床胰岛素分泌障碍,轻微高血糖,高血压,高脂血症等,且2型糖尿病的遗传具有家族聚集性。 据临床研究表明: 父母中有一方患糖尿病,其子女的患病率可能为20%-30%; 父母双方都是糖尿病患者,其子女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高达50%; 若父母都不是糖尿病患者,子女的糖尿病发生率只有0.9%; 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人如果患有2型糖尿病,另一个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高达70%-90%以上。 这是一组对于糖尿病遗传性极具说服力的流行病学证据。如果一个人的父母、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叔舅姑姨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,那么这个人也就有了糖尿病家族史。 第二、除去遗传基因,糖尿病如今“夫妻同患、家庭同患、祖孙三代同患”的家族蔓延现状,更多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互相影响。试问如果中国目前一亿多糖尿病患者,都是由遗传而来,那他们的父母和祖辈该是多么庞大的糖尿病群体?而恰恰相反的是,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很少见到糖尿病人。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出,后天环境才是诱发糖尿病的最大导火索。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下,吃、喝、日常生活习惯几乎相同:同吃一锅饭,都是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饮食;饭后看电视玩手机,都不爱运动等。因此,一家人中夫妻都得了糖尿病,而子女延续着父母同样的生活方式,照样也得了糖尿病。据发表在《美国流行病学》杂志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表明,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配偶,其糖尿病、肥胖、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共同患病率会大大增加。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,应如何做才能预防下一代出现糖尿病。 一、在择偶与婚配上,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糖尿病人,下一代的糖尿病遗传几率高达58%,从这一角度来看,糖尿病人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。 二、在妊娠和生育上,孕妇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造成胎儿体重偏高以及胰岛功能异常,致使今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。因此,孕妇应定期到妇产科及内分泌科就诊,规范治疗,合理饮食运动,尽可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,确保母婴健康。 三、在生活方式上,如果注意到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者另一半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一定要尽量克制并且帮助家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,这将有益于全家远离糖尿病的侵害。 四、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,其他家庭成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,做到早发现,早防范。 遗传作为一种内在的先天因素,其实很难改变,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恐慌。因为糖尿病如今的大规模爆发并非是由遗传引起的。即使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,后天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仍然起着最主要的作用。如果放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长此以往,哪怕没有家族史,也会发生糖尿病。相反,即使父母患有糖尿病,只要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,也同样可以把糖尿病拒之门外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,更应该注意预防,保证饮食均衡,适当运动,戒烟限酒,将血糖、血压、血脂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,纠正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,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中,不要重蹈家人的覆辙。 |